志愿者薛玮:我有幸参与了三次由益友组织的秦岭环保公益活动,每一次的经历都让我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我见证了团队精神的力量以及每一个人为保护自然环境所做出的努力。每次踏入秦岭,看到队友在活动中互帮互助的画面总是令人心生暖意。从登山前的准备工作到行进途中的相互照应,再到面对突发状况时的齐心协力,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团队的力量。
秦岭之美,在于其原始的自然风光,然而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为了恢复秦岭的原始面貌,我们的活动口号“垃圾不落地,让秦岭更美丽”成为了每一位参与者心中的信念。无论是在蜿蜒的小径旁,还是在清澈的溪流边,只要发现有垃圾的地方,队友们总会想尽办法将其清理干净。有时是攀爬陡峭的山坡去捡拾挂在树上的塑料袋,有时则是深入密林深处寻找被遗弃的饮料瓶。
每当停下脚步捡拾垃圾时,总会有其他队友默默地接过手中的垃圾袋,继续前行。这种无声的支持不仅减轻了个人的负担,更传递了一种责任共担的精神。榜样的力量在这次活动中,有一幕场景特别打动我——当我路过一处休息点时,看到一位母亲正带着两个孩子将他们的垃圾收集在一个塑料袋中,并承诺要带下山处理。
这一举动看似微不足道,却体现了他们心中已经萌发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孩子们的行为不仅是对家长言传身教的回应,更是未来社会环保理念传承的重要标志。
走 进 三 寺
志愿者袁婉清:清山活动是第一次参加,但更希望也是最后一次参加,希望大山没有垃圾,希望每一个进山人不留垃圾,更希望所有人可以真正尊重大家,尊重大家的劳动成果。有环保意识的人不会乱扔,而因为我们有环保意识,所以不断的为没有环保意识的人捡垃圾,你问我是什么感受,老实说是一种无力感,一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大家的初心是好的,更是因为有大家的善心,这样的活动才会持续不断。
我们清山结束的第二天,爬山的小伙伴去了三寺,拍来照片发我,说一进山就都是垃圾,我回复他说,我们前面捡,就有人在后面扔。三寺清山活动垃圾捡到最后,路过一条小溪,小溪里都是垃圾,旁边有游玩的游客,玩的不亦乐乎,同行的小伙伴捡了一天精疲力尽,嘴上说着不捡了,捡不完了,但手上一直都在捡,他们的汽车可能就在10m远的距离停放着,但他们就把垃圾扔在小溪里,真的想问一下“为什么”,因为方便?因为不在乎?因为没有法律道德的约束?真希望把那些乱扔垃圾的人拉来完成一次清山。
付出不期待有回报,但希望大家能得到尊重。再次感谢各位不厌其烦坚持了这么久。我没有见过十年前的秦岭,但秦岭在这里屹立千年,万年,应该都没有近十年这么脏过吧。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懂得珍惜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龙脉,难道让那些小泡菜去珍惜中国之肺吗?
志愿者吴荣华:周六穿越三寺对初次参加益友的伙伴,是一种挑战考验,天气炎热。大家相互配合,汗水不断的从脸上滑落,每个人的衣服都留下汗液痕迹,虽然如此,却没人叫苦叫累,大家依旧热情不减仔细搜寻宝,拾捡清理着漫山遍野的垃圾。
在大家相互帮助、相互配合下,把垃圾都背下山,虽然路途遥远翻山越岭,人人都坚持走完全过程,没有一个逃兵,个个都很棒,扛着垃圾下山,这就是益友精神。
志愿者王聪颖:这是我首次带儿子参加益友大家庭活动,仿佛又回到大学的生活,氛围让我倍感轻松。起初,山间清新的空气和悦耳的鸟鸣,让人倍感惬意。可没走多远,就看到被随意丢弃的塑料瓶、食品包装袋,破坏了山林的纯净与和谐。弯腰捡起垃圾的过程中,我和孩子深刻体会到环保工作的不易。
每一个被丢弃的废弃物,都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清理。那些卡在石缝里、藏在草丛中的垃圾,更是耗费了大量的力气。同行伙伴们的热情也深深感染着我,一路上一直照顾着我们母子,大家相互协作,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有人仔细搜索林间的垃圾,有人负责分类打包,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这一刻,我明白环保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齐心协力。下山时,儿子说:“妈妈,路好难走,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还背了那么多袋垃圾,好辛苦呀!”
此次清山行动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守护,更是一场自我心灵的净化。益友的理念也深深影响着我,保护环境,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用实际行动为地球增添一抹绿色,让人们从思想上要有环保意识。我也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环保行列,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最后,再次感谢队长和队友们一路对我们的照顾和包容,期待与大家再次相遇。
本 期 清 山 活 动 内 容
2025年5月17日西安市益友志愿者服务中心开展秦岭绿丝带清山行动第十期三寺绿丝带清山净滩活动。
“绿丝带清山行动”不仅仅是去户外清理垃圾,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及宣传影响到周围的人,树立起”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自然“的环保意识。
希望通过志愿者公益宣传能让更多的游客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垃圾不落地,秦岭更美丽!
同时也通过宣传讲解益友绿丝带环保清山活动,招募更多志愿者加入环保志愿服务,保护环境,益友在行动!
志愿者王越:不知是不是因为好久没参加活动的原因,竟然一整夜失眠。刚开始爬山时昏昏沉沉的,但看着大家尤其是两位小朋友都在往上走,自己仿佛也有了劲头,爬着爬着头和眼睛都不疼了,可能是因为吸收了大自然的能量吧。三寺穿越路线是第一次走,一路上登山的游客不少,有游客的地方自然就会产生垃圾。一路上志愿者们仿佛有火眼金睛般似的,发现并捡拾路上被树叶掩盖的垃圾。最令人震撼的是卧佛寺休憩区,仅仅相隔三十日就被速食包装、饮料瓶堆成了"垃圾观景台",那只在废墟中觅食的流浪猫,琥珀色的瞳孔里映着人类的荒唐。我们志愿者全员协作将卧佛寺休憩区的垃圾快速进行了清理。
午间休憩时翻开的背包,俨然成了环保理念的博览会:可重复使用的保鲜盒盛着切块水果,帆布袋裹着家常烙饼,保温杯装着冰凉香甜的西瓜汁。归途背着鼓囊囊的垃圾袋下山时,肩膀的刺痛突然被队友温暖的分担化解。我们相视一笑的瞬间,忽然懂得环保从来不是孤勇者的征程。那些交替传递的垃圾袋,那些互相分享的登山杖,让十二公里的山路写满了"益家人"的风采。
当我们用脚步丈量山河之美时,请记得大自然馈赠的风景从不是无限循环的礼物。践行"零废弃出行",从随身携带环保餐具、减少一次性包装开始;落实"无痕山野",让每个歇脚处都比来时更洁净。你弯腰拾起的不只是垃圾,更是对万物生灵的尊重;你妥善收纳的不仅是果核,更是留给未来的生机。守护绿水青山从不是宏大命题,它就藏在我们登山杖点地的每个瞬间——因为无痕山野始于足下,生态文明源于心间。
美丽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付出
环保公益需要爱的传递和坚定地传承!
本 期 活 动 志 愿 者
本次活动共有38名志愿者参加,捡拾垃圾45袋,小计89.12kg,招募环保志愿者20人。
本期活动参与人员:飀飀(侯卫星)、张宁娃、周钰丹、王安军、何卫东、李保平、高婷、房飞、吴荣华、马发科、徐博、郑溟、刘嘉诚、夏静文、刘利娜、常乂赫、王聪颖、段笑然、默天啸、任宇姣、胡梦骁、芦冲、朱兆雷、薛玮、王紫薇、魏玉民、曹宁、王越、王芳、袁婉清、孙珍、杨燕、王小利、刘孟、彭光宇、连霄霄、梁亚辉、王马哲
益友希望和全国人民一起见证美丽秦岭,美丽西安!
感谢今日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对西安市益友志愿者服务中心活动的支持!期待下次一路同行。
志 愿 者 风 采
志愿者李保平:上次三寺穿越还是三年前,那是我加入益友后参加的第五期清山行动。和那次一样,今天山上游客并不多,但垃圾却不少。一路上不时可以看到包装袋儿、塑料瓶等颜色各异的垃圾或“蹲”在草木丛里、或“躺”在陡坡上、河道里、埋在泥土中…。有时候当你去捡拾枯叶下露出一角的包装袋儿时,却赫然发现枯叶下还隐藏着一大堆垃圾。而那些被藏在树洞、石头洞里的垃圾则很容易成为“漏网之鱼”。在捡拾垃圾时,大家的眼睛如同被“火眼金睛”加持过一般,总是能够及时发现并清理视野内隐藏的、可清理的每一片垃圾。
在捡拾垃圾的过程中,大家秉承着“安全第一”的态度,小心谨慎、避免冒险,陡坡上那些枯叶下的虚土、道路旁易折的枯枝、枯藤、脚下松动的石头,这些未经安全“测试”的情况下绝不会贸然抓扶、踩踏。在益友清山过程中有个很有趣儿的现象,每当你坐下休息时或是下陡坡、在草木从中捡拾垃圾时,你身旁的垃圾袋就会被“多事”的队友们拎走,当你起身继续赶路或准备把垃圾装袋时才发现自己的垃圾袋早已没了踪影儿。因此,很多队友都养成了一个保护自己“战利品”不被人轻易“顺走”的习惯,那就是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捡垃圾时,垃圾袋都必须在自己身边或视野內。
今天天气很热,汗水不断的从脸上滑落,每个人的衣服都不停的在干湿之间交替。可虽然如此,却没人叫苦叫累,大家依旧热情不减,仔细搜寻、清理着目之所及的每一片垃圾。在大家相互帮助、相互配合下,最终以38人捡拾45袋垃圾的完美“战绩”圆满完成此次清山任务。
每次清山,垃圾都很多,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环境保护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织的事,环保公益更不是喊喊口号,而是要拿出切实的行动参与进来。垃圾捡拾很重要,线上线下的宣传同样重要,我们只有通过捡拾和宣传来影响和带动更多人提高环保意识,养成不乱扔垃圾、文明旅游的良好习惯,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益友,这样“把秦岭捡回原来的样子”的伟大目标将不再是梦。
志愿者梁亚辉:这是我第二次跟随益友的朋友们参与清山活动。初次报名时,我对益友并不了解,更多是抱着体验新鲜事物的心态,甚至没有意识到环保活动的严肃性。但正是上次的亲身经历,让我了解了团队的理念,从老成员的坚持,到新伙伴的热情,都让我真切感受到环保不只是口号。
这次再参与时,我更能体会到益友这一路坚持的不易,感谢这个世界一直有理想主义存在。现在我认为,环保从来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团队的任务,而是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共同的责任。以后我会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也会尽我所能地向身边的人传达环保理念
志愿者曹宁:再来卧佛寺农家乐是被垃圾包围着,这里几年前也是烟火气环绕,经过时还能来上一碗野菜油泼面,有时人多还得排队等,有时我会站在门槛边看老板忙碌,不知从哪天开始荒废。
有几只小猫咪站在垃圾堆里眺望,听路过的人说,这几只猫一直生活在这,每次来都能看见,以前这里也没有成堆的垃圾,现在路过休息很多人都是随手丢,也越来越多,它们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在夹缝里生存。当我们的志愿者们清理完离开,我走过很远突然回头,似乎看见有几个小脑袋若隐若现的望着我们,动物通人性,但人未必手下留情。
志愿者马发科:暑气蒸腾的沟壑间,志愿者们的背影弯成倔强的弧度。指尖掠过带露的草茎,将散落的瓶罐一一收入袋中,汗水在T恤上洇开盐花,却浇不灭眼底的光。每一次俯身拾起的,不只是垃圾,更是对青山绿水的无声承诺——风会记住他们沾泥的靴印,溪流会记得他们擦汗时扬起的笑,而这片被温柔对待的山野,终将以更清澈的面容,回赠这份跨越山海的守护。
志愿者何卫东:志愿者们开展的清山行动无疑值得大力推荐与点赞,但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急需强化思想教育,全方位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回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全社会对经济增长的关注度显著高于精神文明建设。不得不承认,当前国民素质教育的投入仍存在较大缺口,许多教育举措仅停留在文件纲领的纸面、社区横幅的标语,以及宣传文案的口号之中。然而现实告诉我们,这些形式化的表达难以真正触及心灵,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素质。
若想从根源上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全社会自上而下达成共识,将环保宣传教育等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构建校园、企业、社区多维联动的教育体系,将环保理念融入课堂实践、职业培训与社区活动,让绿色发展理念浸润每一个社会细胞。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真正迎来社会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双重蝶变。
志愿者郑溟:参加了此次益友组织的三寺清山活动。特别喜欢卧佛寺到黄裕寺的那一段路,漫步在郁郁葱葱的树荫下或开阔的山脊间,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在欣赏自然景观之余,也注意到沿途许多地方都散落着垃圾,尤其是在游客聚集的区域,比如休息区、河道和峪口等地。这些垃圾不仅破坏了自然美景,也影响了人们的游览体验。希望每一位游客在游玩时都能随手带走自己带来的垃圾,避免随意丢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干净、美丽的自然天地。
活动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游客,他们对我们的行动表示赞赏,并表示愿意加入益友组织的环保行动。所以说这次活动不仅让更多人关注到秦岭的生态环境保护,还带动了许多人积极参与其中。我相信,每一次小小的改变,日积月累,终将带来巨大的改善。也特别感谢益友小伙伴们带来的丰盛午餐,让我们在活动中感受到温暖与支持。
志愿者胡梦骁:在本次的清山行动中,起初塑料瓶等物品较为少见。但深入山林,塑料瓶等物品逐渐变得多了起来 ,而且大部分位于比较位置刁钻的地方。给捡拾提升了不少难度 ,在捡拾过程中感谢同队的阿姨 ,以及尾队的哥哥姐姐在我捡拾过程中给我的帮助与关心 。以及下山过程中帮忙捆扎垃圾的哥哥和叔叔。 更要感谢和同行的伙伴相互配合。其次,山中烟头的数量较之以往的活动中升高了不少 ,这不仅仅是对美景的破坏,更对防火等工作构成了巨大威胁,这是每个游客必须引起重视的。
感谢队长,负责人,老队员们的精心策划与以身作则,每次无论上山还是下山,只要是能发现的垃圾他们都会全力以赴的清理干净 。下山时也会背负大量捡拾到的垃圾 。老队员们的耐心指导与保驾护航 ,休闲之余的热情分享与幽默风趣 。不仅让我们团队为美化秦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也将我们的环保理念传递给上山下山的游客 。
感谢所有队员在本次活动中全心全力,相互帮助。老队员们的认真负责,以身作则。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我个人也希望多多参加活动,传递环保理念的同时为自然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期活动负责人:飀飀(侯卫星)
一直在坚守初心
从未停止脚步
环保路上的战士
秦岭山里的一股风
所到之处皆是一片美好
写 在 最 后
益友环保队小益:荫佑青山·第十期三寺石径清心行”
阴云为三寺山径覆上一层灰绸,38名志愿者踩着滚动的碎石,在倾斜的古道上躬身攀行。被岁月磨光的石子不时从脚底溜走,每一步都需紧抓道旁的古柏方能稳住身形。闷热的林荫下,垃圾夹与塑料瓶碰撞的脆响,惊飞了栖居在唐代经幢上的山雀——这清脆的碎裂声,恰似文明与自然博弈的休止符。
志愿者们弯腰在硌人的石阶上,用垃圾夹剥离嵌在石缝儿中的零食袋、塑料瓶。当最后一袋垃圾运抵山脚时,志愿者们磨破的手套与古道上“阿弥陀佛”的刻痕共同诉说着:环保不是风花雪月的抒情,而是与人性惰性较量的持久战。
在清理唐代高僧闭关洞窟旁的垃圾时,志愿者从腐叶中夹起一个2014年生产的易拉罐。这枚带着现代工业印记的小物件,与洞中“本来无一物”的摩崖偈语形成荒诞对照。89.12公斤的清理量,此刻化作量度文明觉醒的标尺——我们既要修复被垃圾割裂的生态画卷,更需修补被物欲侵蚀的精神净土。
2025年5月17日,西安市益友志愿者服务中心于秦岭三寺区域开展第328期(2025年第10期)绿丝带青山行动。38名志愿者历时8小时,沿千年朝圣古道清理碎石坡、林间小径的塑料垃圾45袋(净重89.12公斤),重点清除了历史遗迹周边的难降解污染物,用行动守护宗教圣地的自然与人文双重纯净。
当暮色漫过志愿者们汗湿的后背,古寺檐角的风铃突然摇响。这穿越千年的清音,既是对环保行动的礼赞,亦是对后世子孙的诘问:我们今日在碎石路上留下的足迹,能否成为未来通往生态文明的坐标?
扫码关注我们
西安市益友志愿者服务中心
微博号:益友环保的魅力
抖音号:yiyouhuanbaodui
微信号:yiyouhuanbaodui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樊家十字长安燃料公司302室
公司网址:yiyouvsc.cn
联系电话:15529583270
电子邮件:yiyouhuanbao@qq.com